中文书名:《深入理解COM+》


(来源:http://www.csdn.net)

原作者:David S. Platt

翻译:潘爱民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说明:这时一本尚未出版的书,我去年7月份拿到英文书,9月份翻译完成。按照原定的计划,应该在9912月份出版。根据最新的消息,这本书可以在今年5月份前后出版。

下面是我翻译完成之后为该书写的前言。

译者前言

    在Windows平台上有过开发经历的程序员几乎都听说过COMOLE,也一定听说过COM+,但了解COMCOM+的人不会很多,因为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比较少。虽然COM已经诞生六年多时间了,但COM技术在国内尚未广为流传,目前大多数的程序员还停留在各种开发工具所提供的封装层面上,往往无法领略底层的细节,所以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所开发的产品,我想这也是国内的中间件产品比较少的原因吧。可喜的是,这种情况正在好转,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是第一本全面介绍COM+的专题书籍,而且这本书的出版非常及时,它可以使我们在COM+发布之前就充分了解COM+的全貌,包括COM+的各种特性以及COM+所针对的各种应用模式。

    本书向读者全面展示了COM+的所有关键特性,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按照指导编程的模式介绍这些内容,而是从COM+的各项服务所蕴含的思想出发,深入剖析了这些服务的内在动机以及它们所提供的有效解决方案。本书后五章向读者展示了COM+的五个基本服务,每一章讨论一个系统服务,虽然篇幅不大,但是由于作者采用了“问题背景、解决方案、简单例子、细节讨论”的叙述方式,思路非常清晰,特别适合于那些想要理解COM+本质的应用设计人员。每一章也提供了相应的实例(读者可以从本书的Web站点上得到所有的例子源代码),这些实例可以为应用开发人员提供基本的引导作用,使他们感觉到COM+并不是一个虚的体系结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是一个即将进入到我们的应用系统中的基础平台。

    COM+COM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误解,其实COM+并不是COM的更新产品,COM+的发布绝不意味着COM的结束。反过来,COM+COM将共存于操作系统之上,但是COM+更着眼于应用层,它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系统服务为企业应用提供通用的基础设施;而COM仍然是一个组件对象模型,它为组件对象提供了基本的规范以及相应实现上的支持(这些支持在COM+的版本中有所增强)。所以我们在书中将会看到许多地方混合使用“COM”和“COM+”两个名称。如果读者能够从层次角度对COM+COM进行区分的话,相信不会再产生误解。也正因为COM+COM的层次关系以及职能分工、互补关系,所以我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前能够有一点基本的COM知识,至少应该对COM组件、COM对象的含义以及COM对象与客户程序之间的调用方式有所了解。目前国内介绍COM的书籍并不多,读者可以参考我在不久前写的《COM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或者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的《COM技术内幕》。如果有可能的话,读者可以阅读有关MTS的资料,目前国内介绍MTS的资料并不多,但是MTS的许多概念对COM+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在翻译本书过程中,我曾经在亚马逊网上书店为本书写了一段评论,之后有些人问我,在COM+正式发布之前写成的这本书,是否值得买?书中的内容会不会过期?我想读者不必存有这些过滤,因为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内容直接来自于MicrosoftCOM+开发组,而且作者也在书中指出了那些可能存在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无碍于读者对COM+的理解。

    本书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解释COM+的概念,而且COM+提出的新概念也确实很多,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译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潘爱民

19999月于北京大学燕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