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信产品“十五”专项规划思路


(来源:http://www.ChinaByte.com)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密集波分复用、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及IP等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通信技术和因特网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将传统的通信技术提升到新的高度,形成了新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主流。通信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融合度最高、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领域。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通信产品在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中所占地位逐步上升,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ABTS(全球基础电信业务协议)、ITA(信息技术协议)的新形势下,在新世纪的关键时期,做好通信产品"十五"专项规划,对于推动我国通信产品制造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意义重大。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1、移动通信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公众移动通信开始采用时分多址(TDMA)和窄带码分多址(CDMA)数字蜂窝技术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1995年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约7800万户,1997年超过2亿户,到2000年已超过6亿户,平均每天有近30万人成为移动电话的新用户,五年增长了8倍。其中GSM用户达3亿户,超过了所有其他系统用户数的总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目前GSM系统在全球移动通信市场占有率超过50%,已被140多个国家、350多个运营商采用,成了事实上的全球通。CDMA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约10%,主要是IS-95A系统,集中在北美、韩国和日本。目前,移动通信领域数字技术已取代模拟技术成为主流,到2000年数字系统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比重已超过80%。


            当前,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试验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即第三代公众移动通信系统。为争夺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芬兰诺基亚、瑞典爱立信、美国摩托罗拉和德国西门子等国际著名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事3G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


            在集群通信方面,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将取代第一代模拟集群通信系统而成为专用通信网中的第二代产品。目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厂家和产品有:摩托罗拉公司的iDEN系统和APCO-25系统,马可尼、诺基亚等公司的TETRA系统,日本的IDRA系统,瑞典爱立信-GE公司的EDACS/prism系统,法国的TETRAPOL系统以及以色列的FHMA系统。


            2、IP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发展十分迅速,到2000年底全球因特网用户已达3亿户。网络设备正在从以电路交换为主向以分组交换为主的方向转变,尤其是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IP技术已占据数据通信领域的主导地位,并成为整个电信产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


            3、接入网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同步数字体系(SDH)技术的成熟,异步传输模式(ATM)系统开始商用,长途干线和中继网络日趋完善,骨干网逐步实现了数字化和宽带化,为电信业务从单一的话音业务向数据、图像、多媒体等综合业务发展创造了条件。综合业务的发展,使得建设规模大、分布广、占网络建设投资50%以上的接入网日益成为制约信息传输的"瓶颈",各种接入网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成为通信产品制造业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4、光通信

            光通信因其频带宽、容量大、中继距离长、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强等特点而得到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光通信已成为各国电信业务传输的主要手段,成为当今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道。到2000年底,全世界光纤用量累计已达3亿公里,光传输系统设备当年的市场规模超过110亿美元。国际上,光通信产品制造业已实现集约化大生产,主要产品的生产集中于十几家大公司手中。1999年全球光纤产量约6700万公里,仅康宁、朗讯、阿尔卡特三大公司就占了总产量的60%。在光传输系统设备方面,阿尔卡特、北方电信和朗讯三公司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


            (二)国内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现状

            "九五"以来,我国通信网络建设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网络容量快速增长,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为构筑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通信产品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发展。


            5年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政策指引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整体技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移动通信设备、光通信产品、接入网设备领域取得了群体突破,推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通信设备,在基本满足国内网络建设需求的基础上,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国家外贸出口的贡献度明显提高。同时,也涌现出了以巨龙、大唐、中兴、华为、金鹏、烽火、普天、上海贝尔、长飞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的骨干通信设备生产企业。


            据统计,2000年全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495亿元,工业増加值为
            375亿元,出口创汇额68.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是73%(总产值)、31%(工业増加值)和72.7%(出口创汇额)。

            2、主要通信设备发展现状

            (1)移动通信产品

            "九五"期间,我国移动通信运营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到2001年6月底,全国移动交换机总装机容量达1.6亿户,成为全球最大的GSM网,移动网的总用户数达1.2亿户,跃居世界第一位。移动通信运营业的繁荣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全国27家手机生产企业,2000年底生产规模超过5000万部,近两年来,年增长率保持在100%左右。2000年全年手机产量达到5210万部,比1999年增长150%,销售4842万部,比1999年增长140%。


            "九五"末期,国产移动通信设备崭露头角,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1998年国家组织实施了移动通信产品产业化专项,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核心技术。经过两年多努力,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在GSM移动交换机、基站和手机三个主要产品领域,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实现了零的突破。2001年上半年,国产手机产销量达570万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15%。2000自主品牌GSM基站系统实现产销14.5万信道,占当年国内移动通信网新增基站信道数的10%;自有品牌GSM移动交换机实现销售585万用户容量,占当年国内网上新增交换机容量的12%。预计到2001年底,国内自有品牌的GSM手机、基站系统的生产规模将分别达到1000万部和50万信道。此外,我国提交的TD-SCDMA标准已被国际电联(ITU)接受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建议制式之一。在CDMA系统的研发方面,中兴通讯、深圳华为等公司生产的CDMA系统设备正在迅速成熟,中兴通讯公司自主开发的CDMA系统设备已成功中标中国联通CDMA网络建设工程。


            (2)数字程控交换机

            "九五"期间,我国公网的电话交换装机容量在"八五"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以每年40%以上的超常速度再上新台阶,公网面貌大大改观,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到2001年6月,我国数字局用程控交换机装机容量已达1.9亿户,固定电话用户1.6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3%。


            "九五"期间,我国程控交换机产业在继"八五"期间取得群体突破后,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不断迈进,规模和产销量以40%以上的年均速度发展。2000年数字程控交换机产量4400万线,比1999年增长60%,销售4339万线,比1999年增长31.2%。深圳华为、中兴通信、上海贝尔、北京国际交换4家企业销售量名列前茅。"九五"期间,全国数字程控交换机累计产量达到17337万线,销售17335万线,自有品牌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同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TM交换机也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3)光通信产品

            1998年,国内公网电信一级光缆干线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形成了连接全国31个省市区的"八纵八横"光缆骨干传输网,标志着通信传输网的技术层次和网络规模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九五"末,全国光缆总长度达到125万公里,其中长途干线网光缆20万公里,干线光缆网络通达除边缘地区外的所有县以上城市,光纤累计用量超过2500万公里。


            随着我国光纤通信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光通信产品市场异常活跃,需求旺盛。在光通信产品开发生产方面,经过十几年特别是"九五"以来的发展,我国不仅在部分光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方面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产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光纤通信产业体系,部分产品在满足国内通信市场需求的同时,开始少量进入国际市场。从总体看,国内市场所需光通信产品中约30%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几种主要产品的工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60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50亿元,年增长速度达30%。


            在光纤光缆方面,从1995年起,我国在全球光纤光缆市场中一直居第三位,年增长率在20%左右。"九五"期间,国内光纤生产企业相继扩产,产能大幅度提高。到2000年,9家光纤生产企业拉丝能力超过900万公里,预制棒生产能力约300万公里。受预制棒供应影响,2000年光纤产量约600万公里。光缆生产企业超过150家,产能超过150万皮长公里。2000年实际产量约49万皮长公里,光缆已供过于求。


            光传输设备方面,我国是少数几个能开发生产高速SDH、WDM系统的国家之一,已具备从STM-1(155Mb/s)到STM-64(10Gb/s)的光同步数字序列(SDH)设备的生产供货能力,特别是2.5Gb/s以下的设备已大量装备我国电信网。STM-256(40Gb/s)设备的研制工作已经启动,OADM设备的研发工作也进入商用阶段。32×2.5Gb/s的DWDM系统已经开通,32×10Gb/s的DWDM系统的关键技术已经突破。波长可动态选择的OADM和256×256的OXC设备已研制成功。武汉邮科院、大唐电信、深圳华为、中兴通讯是这一领域通信设备的主要研发和生产厂家。


            在光电器件方面,国内在激光器、光检测器、光电收发模块、光连接器、光耦合器、波分复用器、光开关、光衰减器和光隔离器等光电器件的开发、生产方面有一定基础。但从总体看,产业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关键技术和配套件大多依赖进口,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4)接入网设备

            随着用户业务需求的增长,接入网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接入网设备也从窄带向宽带发展。随着国内电信全网数字化改造的完成,20世纪90年代后期接入网的建设开始进入稳定增长阶段,2000年全国接入网建设量将达到1500万线。


            与电信网络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伴随着中国电信网络打破原有小模块、多局所、分层结构混乱的格局,在完成全网数字化改造的基础上,向"大容量、少局所"目标发展,接入网也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实力的通信网。


            在接入网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国内企业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以中兴、华为、大唐、武汉邮科院、上海贝尔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国内自主开发的窄带无源光网络(PON)以及窄带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已经成熟并推广使用,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开发接入网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达60%。


            (5)IP设备

            "九五"末期以来,国内有关单位加大了对IP设备研发的投入力度。其中,大唐电信在高速路由器研发上取得突破,以深圳华为为代表的部分企业在低端路由器市场已占据一定份额。这些成绩的取得,缩小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增加了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三)存在的问题

            "九五"以来,我国通信产品制造业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基础产业薄弱

            由于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技术薄弱、发展严重滞后,通信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射频器件、新型片式元器件、光电器件等)和材料(光纤预制棒等)基本依赖进口,制约了我国通信产品制造业发展。


            2、产业发展滞后于网络建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九五"期间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业虽在数字程控交换机、光传输系统、接入网设备、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当前构成中国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关键芯片、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等几乎都是建立在国外的设备和核心技术之上的。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档次仍落后于现代通信网络发展的需求,具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较少,大部分关键技术(核心专利、核心软件、单片集成电路设计等)没有掌握,通信系统技术体制标准、通信协议及其知识产权都是受跨国大公司控制的,我国缺乏主动权,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3、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足

            传统的电路交换设备、电话机等产品供过于求,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足;面向数据业务的宽带高速网络设备、移动通信产品、光纤预制棒等产品尚未形成规模;新一代宽带网络设备和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力度不够;产品结构急待升级。


            4、"以市场换技术"未达到预期效果

            多数外商投资企业技术转让深度和进度难以令人满意,长期处于SKD、CKD生产状态,技术开发能力薄弱,成为国外产品持续大批量进入我国市场的"管道"。移动电话等产品走私也十分严重。


            5、自主开发产品难以进入市场

            我国第二代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水平与国外设备相当,且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价格优势,但却很难进入市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外国厂商"先入为主"和使用"跑马圈地"的策略,国内主要市场已被外商分割完毕,国产设备很难进入经济发达地区。如果不抓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在3G时代来临时,我们将重蹈第二代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的覆辙。


            二、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一)总体发展趋势

            微电子、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加速全球信息化的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已成为世界通信领域的发展主流。


            1、数字技术日趋成熟。

            从传输、交换到终端设备,从有线到无线,通信技术正全面走向数字化,业务发展从单一语音通信向多媒体数据通信拓展。

            2、网络技术向高速、宽带、有线与无线融合的方向发展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推动着通信技术的变革,高速、宽带、有线与无线相互融合,是新世纪信息传递和新一代信息网络发展的必然。

            3、IP技术发展促进了通信、计算机与广播电视三网融合

            宽带IP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信息的应用范围和使用价值,成为三网融合的支撑和结合点,为信息产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家庭办公、电子媒体、网上娱乐等新型通信和信息服务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加快了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渗透。


            4、新世纪通信网络建设和新业务仍将保持高速发展。

            每隔6个月数据通信量将提高一倍;网络容量的年增长率超过78%。

            5、通信运营业将出现四个"超过"

            数据超过话音,分组超过电路,软件超过硬件,移动超过固定。

            6.因特网的发展趋势--电信级因特网

            因特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下一代因特网将是高速、宽带、可支持全业务,面向无连接、无复杂规约的混合网结构,具有可管理性、高可靠性,可扩展性及可维护性,能按不同的业务要求保证服务质量的电信级IP网。


            7.移动网与因特网日趋融合

            当前通信领域的两大热点--移动网与因特网必然要走向融合,移动通信与IP通信的融合将开创通信业发展的新纪元。下一代移动通信网将是高速、宽带、可支持多媒体业务,适用于所有移动运行环境的移动IP网。

(二)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1、移动通信技术

            随着移动电话用户和数据业务需求的迅猛增长,出现了数据信号速率可高达100kb/s以上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SMGPRS)以及CDMA2000-1X技术,数据传输速率将有一个数量级的提高。


            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已在研究开发中。进入新世纪后,美国、西欧、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与地区都加快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发的步伐,预计在2002年前后可开始投入商用。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体制也在酝酿之中。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正加快由模拟向数字技术的过渡,数字集群的业务功能在不断增强,建立跨省市、跨地区的集群移动通信共用网,已成为国际上数字集群系统的技术发展和建网趋势。


            2、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技术进入发展后期,分组交换技术方兴未艾,下一代骨干网面临整体的转换,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不断融合,并最终被分组交换替代,高速路由器将在核心网上取代传统的交换机,还将在边缘网上得到广泛的应用。IP交换从Gbit向Tbit发展,ATM与IP相结合。


            光交换机成为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发展方向。受器件处理速度限制,ATM交换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交换效率、时延及丢包率等问题。而光交换具有带宽、高速、交换与传输无须转换等特点,将逐渐成为下一代通信网理想的交换设备。


            3、光通信技术

            数字化、宽带化、高速率、大容量和无源化是光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高速光同步数字序列(SDH)、密集波分复用(DWDM)和全光网络技术三大技术领域


            近几年SDH发展迅速,速率不断提高、组网方式日趋灵活。目前,商用SDH系统的最高传输速率为10Gb/s,并已批量投放市场,全球敷设量达5000多个网元。40Gb/s
            SDH系统预计近1~2年内可实现商用。

            随着技术和关键器件的日益成熟,密集波分复用(DWDM)+光纤放大器(EDFA)的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光通信网络建设的首选方案。DWDM的推广应用,使传输容量快速增长,通信网中交换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运行速度也越来越高。为解决电子瓶颈限制问题,在交换系统中引入光交换技术,这是继DWDM技术以来又一个新的全球研究热点。


            4、接入技术

            多元化、业务综合化、宽带化是当前技术发展的方向,接入网的共享性、安全性、不对称性、可扩展性和高生存性趋势日趋明显。市话铜缆向xDSL技术方向发展;光接入从窄带DLCS和PON,向采用宽带SDH有源光接入和ATM无源光接入技术方向发展,基于以太网的宽带接入技术正在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接入使用的卫星系统将向数字化、多业务、与因特网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无线接入技术将向高频段、数字化、宽带化方向发展。


            三、国内外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国际市场

            2000年全球通信产品市场总规模约1330亿美元,约占全球电子产品市场总规模的11.7%。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通信技术进步,通信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到2005年将超过亿2400亿美元,在全球电子产品市场总规模中的比重提高到13.3%。


            1. 移动通信产品

            未来5年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5%,远高于同期固定电话用户数的增长速度。到2004年移动电话用户数将与固定电话用户数相当,达到10亿户。未来5年,GSM系统仍将占有较大市场份额,CDMA发展则十分迅速,主要市场在亚洲。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将适时引入。据预测,2002年全球第三代移动业务收入将达到40亿美元,2007年将增至630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也将从40亿美元增加到340亿美元。


            2. IP设备

            因特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相融合,将为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创造巨大商机。2004年,全球因特网用户将超过10亿户。未来10年,全球信息流量将比现在增加4~10倍,因特网的带宽每9个月提高一倍。


            3. 接入网设备

            随着以因特网用户与业务量超常规增长为代表的各类综合业务的快速发展,接入网络在全球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发展,将为通信产品制造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2000年全球接入网设备市场规模已超过400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的年均增速将达到20%,2005年全球接入网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


            4. 光通信产品

            21世纪的高速传输技术将以光通信技术为主,传输网中80%以上的业务将通过光传输网完成。未来10年,世界光通信网络将保持15%-20%的速度发展。2005年全球光通信产品市场规模将超过850亿美元。其中光纤50亿美元(约2亿公里)、光缆160亿美元、光传输系统设备410亿美元、光电器件230亿美元。


            (二)国内市场

            "十五"期间,我国将建成世界上规模容量最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通信网络。加入WTO、信息化建设、开放通信市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因特网、电子商务、政府和企业上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都为通信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为我国通信产品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5年我国通信产品市场总规模将超过11000亿元。


            1、移动通信

            "九五"期间,我国移动通信运营业年均增速高达80%,"十五"期间仍将持续、高速发展。预计到2005年,移动交换设备总容量将超过3.6亿户,用户总数超过2.6亿户,普及率达到20%。GSM仍将占据移动网络的主导地位,随着CDMA网络建设和发展,"十五"期间CDMA在移动通信产品市场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到20%。依此推算,"十五"移动通信产品市场的年均规模为:移动电话4000万部,移动交换机4000万户,基站200万信道,年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


            在集群通信方面,至2000年底国内约有用户30万户,基站1万信道,主要是模拟设备。"十五"期间数字集群通信用户数量将较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国内集群通信用户将达到100万户。


            未来5年国内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将超过5000亿元,移动通信终端的销售额在3000亿元以上。

            2、数字程控交换机

            截止到2001年7月底,国内公网局用程控交换机容量达到1.9亿门,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6亿户,总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电话普及率达13%,但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数字程控交换机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发展。到2005年,国内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4亿户,普及率提高到18%,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以次推算,并考虑到产品的更新换代,"十五"期间国内市场对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年需求量约3000万线。


            3、接入网设备

            "十五"期间,国内接入网建设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接入网设备市场规模达达到1000亿元。其中窄带接入网设备仍将占市场主导地位,对ADSL、HFC、LAN、PON、LMDS等宽带接入设备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LMDS产品将占宽带接入设备市场的10%以上。


            (1) 窄带接入网设备

            产品主要包括V5.2模块和远端模块,V5.2模块用于电话用户的接入,2005年窄带IP用户数将超过1亿,远端模块配合拨号接入服务器可以基本满足要求,因此,窄带拨号数据接入市场为500~1000万端口。


            (2) 弱综合类产品

            在窄带接入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ADSL、HFC、LAN、PON、LMDS等宽带接入功能,这些功能通过传输设备根据需要将所需功能综合在一起。预计到2002年中国LAN、Cable
            Modem和ADSL产品市场较大,到2005年ADSL用户数将达到1200万户,Cable
            Modem用户数达1200万户,LAN接入用户数达1800万户。

            (3)LMDS产品市场

            LMDS具有带宽大、初始投资低、便于增加用户、灵活性高等特点。对于新的电信或数据运营商具有吸引力。它特别适用于高密度用户地区使用,如繁华的城市商贸区、技术开发区、写字楼群、城市居民小区等,提供话音、数据或视频业务。预计LMDS产品会占整个宽带接入市场的10~20%。


            4、光通信产品

            到2005年,我国光缆总长度将达到250万公里(新增130万公里),基本覆盖全国城乡。光传输网仍是建设发展的重点,先进的DWDM、和大容量SDH系统将得到广泛采用。国家干线基础光传输网将继续扩大规模容量,省级干线网将进行光层面的建设,传输系统提升到T位级,传输能力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60倍。预计2005年我国光通信产品市场规模将超过830亿元,在世界光通信产品市场规模的12%。


            (1) 光纤光缆

            目前我国铺设光缆总长度已超过120万公里,其中长途干线光缆30万公里,未来5年还需建设光缆线路130万公里(按20芯光缆计)。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电信体制改革后出现的多网络竞争以及光纤应用领域从干线网向接入网的转移,高速宽带通信网、本地网、接入网和其他专用网的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十五"光纤光缆市场的年增长速度达15-20%。2005年,光纤需求量将达到2000万公里。


            (2) 光传输系统设备

            干线网上10Gb/s
            SDH和32波以上的DWDM设备将占主流,随着光传送网(OTN)技术的成熟,OXC、OADM等设备将逐步应用;接入网中SDH/DWDM设备也将有很大发展空间。预计到2005年,国内光传输系统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


            (3)光电器件

            光电器件需求量将以40-50%的速度增长,到"十五"末年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

            5、IP设备

            "十五"期间是我国因特网用户数急剧膨胀的时期。据预测,到"十五"末期,我国因特网用户可达到5000万户,其中窄带用户数约4150万,宽带用户数为850万户,窄带用户数与宽带用户数之比为5:1。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选择DSL、HFC等宽带接入方式,FBBT、FTTC甚至FTTH等接入方式也会占据相当的比例。


            因特网业务在"十五"期间会得到全面的应用,教育、医疗以及办公等一系列的活动将会以网络化的方式出现,视频点播,信息查询,会议电视等宽带业务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根据IP骨干网的带宽每6-9个月翻番的超摩尔定律,对IP网络容量的预测见表2-4-1:



表2-4-1 2005年全国IP网容量预测

            类型 窄带  窄带信息查询 IP电话 影像视频 高速信息查询 会议电视 VPN 总计

            业务量(Gb/s) 60   10   180    29       244   180   618

            根据上述市场分析,再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十五"期间主要通信产品的市场需求如表2-4-2表示。

            表2-4-2   "十五"通信产品年均需求量和销售额

            序号 产品名称       平均年需求量        平均年销售额(亿元)

            1 移动通信手机 (万部)   4000               700

            2 移动交换机(万户)    4000               600

            3 移动通信基站(万信道)    200~250             600

            4 数字程控交换机(万线)    3000               100

            5 各种接入网设备(万户)窄带2000,宽带500           300~500

            6 光纤光缆 (万公里)  光纤2000,光缆40         150

            7 光传输设备                    400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

            (一)巩固现有优势,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巩固现有优势,提高现代通信网组网关键设备和骨干网核心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增强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走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集中力量突破重点产品的核心芯片设计和软件技术,提高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面向两个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积极引导产业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走外向型发展道路,提高通信产品在电子产品出口中所占比例。


            (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产用结合,推动产业发展。以运营业带动制造业,通过运营业开拓市场,为制造业创造生存空间;通过制造业开发新的系统,为运营业发展提供支撑。


            (五)以企业为技术创新和投资的主体,推动生产与科研的结合,扶优扶强,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发展,形成现代化的巨型企业集团。

            (六)以整机为龙头,积极推动配套元器件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提高通信产品的本地化率。带动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

            五、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经过"十五"的发展,我国通信产品制造业的整体技术经济实力将显著提高。

            到2005年,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将达到3500-4000亿元,出口创汇超过200亿美元。主要产品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通信产品的制造大国。


            大中型骨干企业中普遍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掌握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IP交换、高速大容量SDH/DWDM、光交换、光纤预制棒、接入网设备的核心技术。

            2.结构调整目标

            ①积极发展市场畅销的产品,努力培育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IP交换设备、SDH/DWDM光通信产品、自有品牌的移动通信网络和终端设备、各种接入网设备的产业化。


            ②正确处理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现有加工组装业的地位,建立若干规模较大的世界级通信产品生产基地,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接入网设备、光纤光缆(含预制棒)、光传输系统设备、IP网络设备等主要产品的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③抓好重点产品的发展,形成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群,突破核心软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射频器件、新型片式元器件、光电器件和光纤预制棒等发展瓶颈。


            3.技术发展目标

            ①掌握GSM、GSMGPRS、IS-95CDMA、CDMA2000-1X的软件核心技术和移动终端芯片的设计技术,突破关键配套元器件的开发和大生产技术。


            ②跟踪和研究W-CDMA、CDMA2000系统的核心技术,形成以我为主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③开发无线IP及蓝芽等技术,掌握IP交换核心技术,促进移动无线因特网的发展;

            4、采用SDH、PON、APON等技术实现FTTx,开发LMDS技术,开展2.4G/5.8G扩谱技术、微波无源器件的研发。

            5、实现高速光电子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光纤预制棒规模生产能力。

            6、实现大容量、超高速32×10Gb/s DWDM系统产业化,推进40Gb/s时分复用系统、光交换系统的研发。

            4 主要产品产量目标

            到2005年,主要通信设备产品年生产能力要达到:移动电话8000万~1000万部,移动基站300万信道,移动交换机5000万户,数字程控交换机3000万线,光纤2000万公里,接入网设备2500万线。


            5 出口目标

            2000年我国通信设备出口额为68.5亿美元,预计2005年可达到200亿美元左右。年均递增25%。主要出口产品有数字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移动电话、传真机和光通信产品等。


            六、发展重点

            "十五"期间,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通信产品的发展重点包括两个部份:一是加快对现有通信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快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突破大生产技术,创造有利于其尽快实现产业化和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政策、市场和投资环境;二是对关系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国内基础比较薄弱的通信高新技术、尤其是市场前景良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光通信系统,要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从核心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配套元器件等方面入手,为夺取未来通信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奠定基础。


            (一) 规模化生产的重点

            1、移动通信产品

            "十五"期间要形成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和移动电话的大规模生产,自有品牌移动通信产品成为国内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使移动通信产品成为国家外贸出口的支柱产品,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移动通信产品的生产基地。


            (1)掌握自主品牌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解决GSM900/1800、窄带IS-95CDMA的核心技术和大生产技术。

            (2)突破GPRS-GSM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大生产技术。

            (3)加速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实现国内集群通信产业由模拟向数字的过渡。

            2、交换设备

            (1)IP交换设备

            (2)IP/ATM系统

            (3)高速路由器设备

            3、光通信产品

            (1)10Gb/s以上的超高速、大容量SDH光传输系统

            (2)密集波分复用(DWDM)光纤通信系统

            (3)光通信用主要光电器件

            (4)光纤预制棒(含高纯石英管)、新型光纤光缆

            4、接入网设备

            (1)xDSL综合业务接入系统

            (2)HFC综合业务接入系统

            (3)FTTx综合业务接入系统

            (4)蓝芽(Bluetooth)无线接入系统

            (二)开发新一代通信技术

            1、移动通信设备

            首先加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LAS-CDMA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力度,突破软件、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为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发展奠定基础。


            2、IP设备

            (1)可满足不同等级QoS要求的千兆比特以上高速路由交换机

            (2)Gbit/s速度以上的高速以太网设备

            (3)多种增值业务 (VoiceOver IP、MuItimedia Over IP、IP网络中的VPN等)终端设备

            3、光通信产品

            光层面通信网络系统及设备(包括光交换机、OADM及OXC等)

            4、接入网设备

            LMDS无线宽带接入设备;

            七、措施和政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创造发展环境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贯彻通信运营业带动制造业的方针,充分考虑二者特点,制定相应产业政策,统筹规划现有网络基础设施过渡到新一代的有效途径,为我国通信产品制造业发展的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2.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发展

            积极、合理、有效地做好通信产品制造业利用外资工作。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新一代通信产品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在境内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通信高新技术引进和产品本地化步伐。充分发挥外商的营销优势,扩大产品出口,建立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基地。


            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国内骨干通信生产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承包交钥匙工程,扩大通信系统设备和终端产品出口规模。

            3 组织实施专项,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各地方、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积极性,做好投资导向工作,适时组织实施"数字移动通信产品、网络产品、光通信产品、接入网设备"等专项,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通信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突破核心技术与关键件发展"瓶颈",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生产配套水平。


            4 规范采购行为,鼓励使用国产设备

            制定装备采购政策,提供买方信贷,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使用国产通信设备。规定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应优先采用国产设备。

            5 实施大公司战略,加快企业集团发展

            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积极实施大公司战略,鼓励国内通信产品制造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和联合,加速形成现代化的巨型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引导企业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与运营商合作的新方式。


            6 加强人才培养,发挥人才作用

            加强通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引入期权、期股等激励机制,以吸引人才,特别是在海外学有所成的人才回国,同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使他们能专心致志从事开创性的研究开发。制定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体制标准、协议,获得发明专利,创造知识产权,借以维护国家权益,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开放大环境下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