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 么是第二代互联网 ——下一代软件的设计模式与商业模型

 

作者 留言
GoGo



注册时间: 2006-01-10
帖子: 9

帖子发表于: 2006-一月-10 星期二, pm7:55    发表主题: 什么是第二代互联网 —— [特邀嘉宾 原创译文] 引用并回复

什 么是第二代互联网
---下一代软件的设计模式与商业模型

2001年秋天.COM泡沫的破灭对于互联网而言是一个转折点。许多人因此断言互联网被过分夸大了,虽然实际上出现泡沫和随之而来的轻微衰退是所有技术革 命一个共同特征。这种轻微衰退典型地出现在一个上升技术正准备发挥作用的中间阶段。那些妄求者会盲目跟进,而真正的成功案例将显示其强劲实力,并因其与众 不同而开始被理解。
“第二代互联网Web 2.0(以下简称Web 2.0 )”始于O'Reilly与 MediaLive International之间所进行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互联网先驱及O'Reilly副总裁Dale Dougherty先生提及互联网远非已经“坠落”而是比以前更加重要,激动人心的新应用及网站正以令人震惊的 方式层出不穷地涌现。而且,那些在濒临崩溃的困境中幸存的公司似乎已经都有所收获。如果说.COM崩溃标志了互联网的一些转折点,那么这些被称为 “Web 2.0”的行为是否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认可这些行为,因此Web 2.0研讨会应运而生。
从一年半前起,术语“Web 2.0”已经被明确提出,在Google中有超过九百五十万个引用。但是仍然有关于Web 2.0含义的大量不同意见, 有些人谴责它只是一场无聊的市场炒作,另一些人认为它只是新瓶装旧酒。
本文试图阐明我们所理解的Web 2.0的含义。
在我们最初的头脑风暴中,我们用示例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于Web 2.0的理解:
Web 1.0 Web 2.0
DoubleClick --> Google AdSense
Ofoto --> Flickr
Akamai --> BitTorrent
mp3.com --> Napster
Britannica Online --> Wikipedia
personal websites --> blogging
evite --> upcoming.org and EVDB
domain name speculation -->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page views --> cost per click
screen scraping --> web services
publishing --> participation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 --> wikis
directories (taxonomy) --> tagging ("folksonomy")
stickiness --> syndication
这个列表可以继续列下去。但是什么使我们能够区分一个应用或方法是“Web 1.0”还是“Web 2.0”呢?(这个问题特别急迫,因为Web 2.0 流行语已经广为传播甚至有些公司现在对它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已经将它用作公司的市场宣传语。这个问题又特别难解,因为许多先前被那些术语爱好者已经定义的并 不是Web 2.0,同时一些应用被我们认为是Web 2.0,如Napster和BitTorrent,原本甚至不是完全的互联网应用!)我们开始试图挑出一些原则,它能够被Web 1.0的成功案例或者大多数有趣的新应用所证实。
(未完待续)


最后进行编辑的是 GoGo on 2006-一月-10 星期二, pm8:13, 总计第 1 次编辑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GoGo



注册时间: 2006-01-10
帖子: 9

帖子发表于: 2006-一月-10 星期二, pm8:12    发表主题: 1. Web作为平台 引用并回复

1. Web作为平台
象许多重要概念一样,Web 2.0没有一个硬性的边界,但是存在一个引力核。你能够形象化Web 2.0,作为一系列源自太阳系的原则和实践可以展示一些或者所有这些原则,每一星球距离太阳核有不同的距离。

图1展示了一个Web 2.0“形象地图”,它是在O'Reilly媒体所举办的FOO活动中的一次头脑风暴中所开发的。这是一个未完 的工作,但是却展示了许多自Web 2.0核心思想所延伸出来的想法。
例如在2004年10月第一届Web 2.0研讨会上John Battelle和我的公开演讲中列出了一系列初步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Web作为平台”。然而这也曾是作为 Web 1.0代表的亲爱的Netscape的宣言,它在和微软的一场激烈斗争之后渐失光芒。更为甚者,我们的两个初期Web 1.0榜样DoubleClick和Akamai也都倡导将Web作为平台。人们不经常关心它作为“Web Services”,但事实上, 广告服务是第一个广为部署的Web服务并且是第一个广为部署的“mashup ”(使用另一个后来被广为传播的术语)。每一个广告条被用作两个网站之间的无缝服务,传递着存于另一台电脑上的一个完整的页面。 Akamai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也将网络视作平台,并且在易于拥塞的带宽上建造了一个透明的缓冲和内容传递网络。
虽然如此,这些先驱们提供了有用的对比,后来者可以使用他们的解决方案将同样的问题解决得更好,亦能够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新平台的本质。无论是 DoubleClick还是Akamai都是Web 2.0先驱,我们同样能够看到如何通过拥抱附加的Web 2.0设计模式大大增加实现的可能性。
现在,让我们稍事停顿看一看这方面的三个例子,以找出一些关键的差别。
Netscape与Google
如果说Netscape是Web 1.0的标准信使,那么Google就是Web 2.0的标准信使---假如仅仅因为将其各自的IPOs作为每个时代的定义事件的话。接下来就让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公司及其定位吧。
Netscape按照旧的软件范例框定了“Web作为平台”:它们的旗舰产品是Web浏览器,其本身是一个桌面 应用,而策略则是利用其浏览器市场的优势地位来建立一个高价位的服务器产品。从理论上讲在浏览器中控制了显示内容及应用的标准就可以赋予Netscape 类似微软在PC市场中的能力。这非常类似汽车框定“无马的马车”作为类似的扩展,Netscape提倡用 “webtop”替代桌面(desktop),并且计划通过信息更新及信息提供商购买Netscape服务器完 成的小应用程序 来推动webtop的快速发展。
结果,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都变成了日用品,其价值将通过web平台服务而“置顶”。
Google,相对而言,将天然的Web应用作为其生涯的起点,从不贩卖或打包,却将其作为一个服务被客户因直接或间接地使用而买单。没有旧软件的任何印 痕被保留:没有按计划的软件发布,只是持续改进;没有授权或销售,只是使用;勿须移植到不同的平台因而任何人在自有设备上都可以运行软件,仅用一堆可无限 扩展的、运行着开源操作系统的日用PC机,外加一些甚至其公司以外的人都无从知晓的自主应用和工具。
实际上,Google拥有Netscape所永远不具备的能力:即数据库管理。Google 不仅仅是一个软件工具的集合,它是一个特殊的数据库。没有数据,这些工具一钱不值;没有软件,数据难以管理。软件授权与控制API---这一前时代的软件 控制杠杆---因为软件勿须分发就可直接执行而变得毫无意义,也因为这些软件没有能力管理数据而无用武之地。事实上,软件的价值与其帮助管理数据的规模及 活力的能力成正比。
Google的服务不是一个服务器---尽管它依靠海量互联网服务器收集来传递---尽管用户通过浏览器来体验。它的旗舰也不是搜索服务,尽管它是用户能 够发现的主要内容。这与拨打电话非常类似,事情既不是发生在所拨打的电话机上,也不是发生在它们之间的网络上,Google的作用在于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以 及目的内容服务器之间,作为用户和其在线体验的发动者或者中间人。
然而Netscape和Google都可以被称为软件公司,显而易见Netscape和Lotus、Microsoft、Oracle、SAP等公司属于 同一个软件世界,不同的是其它公司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软件革命,而Google及其同伴们象eBay、Amazon、 Napster,还有DoubleClick和Akamai却诞生于互联网应用时代。


DoubleClick与Overture及AdSense
就象Google,DoubleClick是真正的互联网时代的骄子。它将软件作为一个服务,拥有数据管理方面的核心能力,并且如上所述,是在Web服务 这个称谓出现前就提供Web服务的先驱者。然而, DoubleClick最终却局限于其商业模式。它迷信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观念即Web适用于出版而非共享;应当面对广告商而非客户;占有量成了主要关 注点,并且互联网日益被MediaMetrix及其它Web广告评测公司所评比出的所谓顶级站点所主宰。
结果是,DoubleClick自豪地在其网站上宣称“超过2000个成功案例”。而Yahoo!搜索营销(先 前的确Overture)与Google的AdSense,相比之下已经各自服务了成百上千的广告客户。
Overture与Google的成功来自于对Chris Anderson所称的“那条长尾巴”的理解,小网站的集合力量构成了大部分的网络内容。 DoubleClick'的产品需要正规的销售合同,仅限于数千个大型网站。Overture和Google事实上指出了如何在任何网页上放置广告。而 且,它们避开了因出版商与广告代理商间的亲密广告形式所造成的类似广告条或弹出式窗口,从而最小限度地避免了对用户的打扰,并且是上下文相关的、用户友好 的文本广告。
Web 2.0课堂:关键客户自主服务及数据管理算法延伸到整个网络、到达了其边缘而不只是中心、到达了其长尾而不只是头部。
平台屡次击败应用
在过去每次面对竞争,微软总能够打出一张平台牌。Windows允许它以Excel来替代Lotus 1-2-3,以Word代替WordPerfect, Netscape Navigator代之以Internet Explorer。
这一次,战斗却不是在平台与应用间打响,而是在两个平台之间展开:这边厢是一个单一软件提供商,拥有大量装机数并且与操作系统和API紧密绑定、通过程序 来控制;那边厢却是一个无主系统,靠一堆协议和公开标准及共享协定来维系。
Windows代表了通过软件API控制专有权的原则。Netscape试图以微软之道还治其身来扭转乾坤,但是却失败了。反倒是Apache,因保留了 Web开放标准而日趋繁荣。战争变得不再失衡,从平台对应用的对抗演变成平台对平台的抗争,从深层上讲是看哪个平台、哪种架构、哪种商业模式更适合于未来 的机会。
Windows曾是PC时代的耀眼明珠,它是应用开发者福音,解决了很多令工业界痛苦的问题。但是现今受单一供应商控制的、单片集成电路式的方法,不再是 一个最佳方案,反倒至成了一个问题。面向通讯的系统,通常互联网平台为依托,需要更强的协同工作能力。除非一个供应商能够控制每个交互的终端, 就是说可能通过有限的软件API锁定用户。
任何Web 2.0卖主想通过控制平台来锁定其应用的企图都将遭遇挫折。
这不是说没有机会去找到竞争优势,而是我们相信它们不能再找到控制软件API及协议的方法。现在是一个全新的游戏方式。身处Web 2.0时代的公司要想获得成功唯有去深刻理解这些规则,而不是试图回到PC软件时代去。
不用惊奇,其它的web 2.0成功故事展示了同样的行为。eBay通过自动化的中介能够偶然获得个人间少量金额的交易。Napster(尽管已经因为法律的原因而关闭)建立了自 己的网络,它不是通过创建中央歌曲数据库,而是构建了系统,使用这个系统每个下载者同时也是一个服务者,从而使得网络快速增长。
Akamai与BitTorrent
如同DoubleClick,Akamai集中精力在头部做生意,没注意到尾部,处在中心而非边缘。同时它也服务于网络边缘的个体,这些人间接访问那些高 点击率的站点,因而其利润也来自这些中心站点。
BitTorrent象其它P2P运动中的先驱一样釆取激进方式追求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每一个客户端也是一个服务器;文件被分割成多个碎片以便可以从多个 位置获取,网络透明地为下载者提供了与其它用户共享带宽的能力。实际上,越是流行的文件,这可以获得越快的服务,因为有更多的用户为这个完整文件的片段提 供带宽。
BitTorrent因此展示了一个Web 2.0的关键原则:使用的人越多,服务质量会自动地变得更好。 当Akamai必须加入更多的服务器才能提升服务质量时,每一个BitTorrent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资源加入社团。有一个隐含的“ 共享架构”,内置了一个共同协作的道德规范,这种服务扮演了一个聪明的掮客,将来自角落的用户自己的能力互相加强、无缝地连接起来。
(未完待续)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GoGo



注册时间: 2006-01-10
帖子: 9

帖子发表于: 2006-一月-11 星期三, am11:09    发表主题: 2. 凝聚集体智慧 引用并回复

什 么是Web 2.0(二)---凝聚集体智慧
作者 Cowboy 10:12 | Permalink 静态链接网址 | Comments 最新回复 (0) | Trackback 引用 (0) | GoGo翻译

2.凝聚集体智慧

诞生于Web 1.0时代并在Web 2.0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巨人们的核心原则已经由此浮现:即他们具备拥抱web、凝聚集体智慧的能力:

* 超链接是Web的基础。当用户添加新的内容、新的网站,它就通过别的用户发现内容及链接而加入web架构中。这很象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或强或弱的联接, 将不断增长的互联网中的所有web用户有机地联系起来。
* Yahoo!,第一个伟大的互联网奇迹,诞生于分类或者链接目录,这汇聚了成千个优秀工作,背后是数百万Web用户。而Yahoo! 已经进入创造多类型内容的业务,扮演门户的角色去呈现网络用户的集体作品,以维持他们的核心价值。
* Google的突破在于搜索并快速地成为了搜索市场均可置疑的领导者。它使用PageRank的方式来评估web链接,而不是仅仅提供有特征的文档作为更 好的搜索结果。
* eBay的产品是其所有用户积极互动的结果;就象网络自身,eBay通过有机地响应用户的活动而成长,公司的角色在于给用户一个合适的活动环境。而且 eBay的竞争优势几乎全部来自于具有关键优势的买家和卖家数量,这使得提供类似业务的后来者望而却步。
* Amazon与类似Barnesandnoble.com的竞争者都卖相同的产品,它们都从供应商那里接受相同的产品描述、封面图片以及编辑内容。但是 Amazon已经掌握了获得用户合约的技巧,它们有数量巨大、经过组织的用户评论。它们邀请参与者以各种方式对每一页内容进行评论,更有甚者,还能够根据 用户的活动来产生更好的搜索结果。而Barnesandnoble.com的搜索结果则更象在推介自己或者赞助商的产品,Amazon也常常推出 “最流行”产品,但它仅仅依据销售结果实时的计算出来的结果,而没有其所谓“同伙 ”的相关产品。因为大量用户的有序参与,你就不用惊奇为什么Amazon的销售同样能够超越其它竞争者了。

现在,另有一些创新公司因为极强的洞察力而可能走得更远,同时也在给互联网增光添彩:

* Wikipedia创建了一个在线百科全书,却是基于一个看似不可靠的观念:即互联网上的用任何人都可以添加一个条目并且被任何其它人所编辑。这是通过一 个激进的信托实验来完成内容创建,用Eric Raymond 的格言讲是“吸引了足够的眼球,所有瑕疵都是小菜一碟”。Wikipedia已经进入前100位网站排名,并且 很有希望进入前十名。这对于动态内容创建方面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变化!
* 还有些站点象del.icio.us和Flickr最近也倍受关注,它们引领了一个概念被某些人稳定为“俗类[1]& rdquo;(与分类[2]相类比),一个使用自选关键字的协作分类方式,经常被视作标签[3]。贴标签的方式允许多种分类,这与用户大脑自身的方式相 类,而不是给一个硬性的分类。在规范示例中,一个Flickr小狗的照片可能被帖上“小狗”的标签或者是 “小乖”---允许根据用户活动产生的自然轴来检索。
* 协作垃圾邮件过滤产品如Cloudmark收集了邮件用户对于垃圾的决定,从而比让系统根据消息做出判定要好得多。
* 可以相信那些卓越的互联网成功案例是不需要广告宣传的。他们的采购通过“病毒市场”驱动---就是说,通过直接 的一对一推荐方式来传播。你几乎可以看一个产品或站点是否需要依靠广告从而判断它是否属于Web 2.0。
* 即使许多web基础设施---包括Linux、Apache、MySQL,以及Perl、PHP,或者是许多web服务器中所包含的Python代码-- -同样依靠对等生产的开源代码的方法,他们自身是一个集体的、网络化智慧的实例。在SourceForge.net列有超过100,000个开源软件项 目。任何人都能够增加一个项目,任何人都可以下载使用这些代码,一个新项目从角落迁移到中心是用户贡献的结果,一些个软件被有机采纳的过程几乎完全依赖于 病毒市场。

小课堂: 在Web 2.0时代来自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赢得市场优势的关键。

博客与群体智慧

Web 2.0时代最广受吹捧的特征之一是博客的出现。个人主页在互联网早期就曾经风靡一时,那么针对个人日记和日常观点评述之类的东东究竟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呢?

从最基本的特征而言,博客仅仅是以日记形式出现的个人主页。Rich Skrenta却如此注解:博客以时间排序组织的方式“看似一个微小的差别,但它驱动了整个发行、广告和价值链体系。& rdquo;

另一个区别因素在于一项被称为RSS[4]的技术。RSS是在基础架构领域自早期黑客认识到CGI技术能够被用于创建基于数据库的网站以来所出现的最有意 义的技术。RSS允许人们不仅仅是链接到一个网页,而是通过订阅的方式,在每次页面更新时可能接到通知。Skrenta称之为“增长 的web”,也有人称为“实时web”。

现在,当然,“动态网站”(例如:基于数据库的网站代之以动态产生的内容)远在十年前就已经取代了静态网站。而 实时web的内容不仅是网页,而且包括链接。对一个网络日志的链接期待着是一个永久变化的网页,拥有任何个人条目的“永久链接 ”,且可以通知每一变化。说是RSS饲料比讲一个书签或者一个单一页面的链接贴切得多。

共享的架构

一些系统被设计用于鼓励共享。在Dan Bricklin的文章中提到存在平民的丰饶之角[5]:有三种方法去建立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第一种方法如 Yahoo!所展示的,可以雇人去干。第二种方法可以从开源社区得到灵感,让一群志愿者去干同一项任务。Yahoo的一个竞争对手的开源项目开放目录项目 就是这种结果。 但是Napster 展示了第三种方法。因为Napster将设置了一项缺省的自动服务,它可以自动地记录每一首被下载的音乐,从而让每一个用户都自动帮助建立共享数据库。这 种方法类似于所有其它P2P文件共享服务。

Web 2.0时代的一个关键经验是:用户增加价值。 但是,仅仅少数用户反而会带来麻烦。由此而言,Web 2.0公司缺省包含的收集用户数据的方式是用户平常使用这项应用的副作用。如上所述,他们建立系统的目的是让使用的人越多越好用。

Mitch Kapor一次提到“架构是政治”。分享是Napster的本质,也是其架构的一部分。

对于这种架构洞察可能也更接近于开源软件成功的核心,而不是奔走呼唤人们去加入志愿者队伍。互联网的架构,以及类似的开源软件如Linux、 Apache和Perl也是如此,用户追求自身“自私的”兴趣的同时也产生了副产品:即创建了集体价值。这些所 有项目都有一个微内核、被明确定义的扩展机制,以及让任何人可以增加其“良好行为”的构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外 层被Perl的创始人Larry Wall形象地称作“洋葱”。 换句话说,这些技术简单地通过它们曾被设计的方式展示了网络效应。

可以看到这些项目拥有分享的自然架构。但是Amazon展示了一个示例说明通过一致的努力(也因为经济上刺激例如合作程序),有可能在一个系统上施加一个 这样架构而不用支配它。

RSS也意味着web浏览器不是唯一阅读网页的方式。而一些RSS聚合器也能允许订阅经常更新的内容,譬如基于web的Bloglines、另一些桌面客 户端,更有一些基于便携设备上的软件。

RSS现在不仅仅是被用作推送新的博客条目,而且包括所有的类型的数据更新,包括股票、天气以及图片等。这种用法实际上是回归到了其根本:RSS诞生于 1997年Dave Winer's那次“真正简单的整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技术研讨会,被习惯用于获取blog更新,RSS的另一个含义是Netscape的 “丰富站点摘要(Rich Site Summary)”,允许用户自己根据Netscape主页中规则更新的数据流定制自己关心的内容。Netscape对RSS失去了 兴趣,却通过博客的先驱、Winer的公司Userland所发扬广大。当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应用结果是上述技术的综合。

但是RSS只是网络日志(博客)区别于传统网页的部分原因。Tom Coates还讨论了永久链接[6]的重要性:

现在看似在介绍一些琐碎的功能,但对于将网络日志(博客)从易于发布的现象转换为一个交互会话式的社区而言却极其有效。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相对简单以高度 直邮化的方式在其他人的站点上表态并参与讨论。讨论出现了、聊天出现了、作为进一步的结果---友谊也出现了或者增强了。永久链接是第一个---也是最成 功地---试图建立网络日志间桥梁。

RSS和永久链接的结合以许多方式增加了NNTP的特性,NNTP是为Usenet[7]所用的网络新闻协议[8],它是基于HTTP协议之上的一种互联 网协议。“博客圈[9]” 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连接到Usenet和电子公告牌之类的端对端设备,它填补了网络日志与早期互联网之间的鸿沟。人们不仅可以订阅彼此的网站、简单地链 接一个网页的个人评论,而且通过被称为trackbacks[10]的机制,他们能够看到什么人链接了自己的网页,还能够通过反向链接或者加评论的方式给 予反馈。

有趣的是,双向链接曾是早期的超文本系统所追求的世外桃源般[11]的目标。超文本追随者盛赞trackbacks技术是迈向双向链接的一步。但注意这不 是最恰当的双向方式,它们实际上(潜在地)是对称的单向链接所形成的双向链接效果。其差别看似微小,却具有非凡的实践意义。类似Friendster、 Orkut、和LinkedIn等社交网络系统,它们需要接受方的确认才能建立连接,但互联网却不提供类似的便利。上面曾提到过的Caterina Fake,Flickr图片共享服务的创始人之一,甚至只关心反向链接。(Flickr因此允许用户观察列表---任何用户可以通过RSS订阅其它用户的 图片流。关注的目标被通告,却不必通过批准链接的方式。)

如果web 2.0的精华在于利用集体智慧,能够把web变成一个全球的大脑,那么博客圈则是前脑中纷繁喧嚣的等价物, 是我们头部能够听到的全部声音。它通常是无意识的、不可能反映大脑的深层结构,却可作为有意识思想的替代品。并且作为有意识的思想和注意力的反射,博客圈 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搜索引擎使用链接结构帮助预测有用的网页、博客,因而作为丰富而及时的链接者,它还拥有一个不相称的角色同时去修正其搜索结果。其次,由于博客社区 如此高度自治,从而博客会同时关注其它博客由此放大了他们的可见度及能量。然而作为“回声室”的批评家的声音也 同样是一个放大器。

如果仅仅是一个放大器,博客或许不会那么有趣。而象维基百科(Wikipedia),则是博客集体智慧的过滤器。James Suriowecki所谓的“群体智慧”开始出现,而且类似PageRank产生了比任何个人文档都好的结果, 博客圈的集体注意力也验证了这样的数值。

然而主流媒体或许将个人博客作为竞争者,使它们真正感到紧张的是博客圈作为一个整体与之竞争。这不仅仅是网站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Web 2.0的世界也是Dan Gillmor所说的“我们,就是媒体”,这个世界中那些 “前听众”---少数几个关在一个黑屋中人能够决定孰重孰轻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1] 译注:folksonomy

[2] 译注:taxonomy

[3] 译注:tag

[4] 译注:(以下内容摘自维基百科)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將訂戶訂閱的內容傳 送給他們的通訊協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個解釋的其中一個:

*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整合)
*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5] 译注:【希腊神话】丰饶之角:哺乳了宙斯的山羊的角,后来脱落并装满了水果。在神话中,它装满其主人希望得到的任何东西。

[6] 译注:A permalink (a portmanteau made by contracting the phrase "permanent link") is a type of URL designed to refer to a specific information item (often a news story or weblog item) and to remain unchanged permanently, or at least for a lengthy period of time to prevent link rot。

[7] 译注:Usenet一词来自于User Network,常写成Usenet,共享新闻的计算机和网络的集合体。Usenet不是Internet(虽然它们可能覆盖得很好)。它有时又被称为世 界最大的电子公告板。其包含众多的新闻组。Usenet 里的新闻组信息以中央存储的方式存放于某个位置(通常是一些分类目录),通过软件的管理允许用户选择订阅他们感兴趣的主题阅读、索引、删除过期消息等。 Usenet的最初构想是借助于网络进行技术信息交换,但是后来也被用于非技术领域,例如社会新闻、业余爱好、个人兴趣等主题。现在,通常的情况下,它使 用NNTP协议。Usenet的最主要的特色是统一分组、全球转信。

[8] 译注:即Network News Protocol

[9] 译注:Blogosphere (alternate: blogsphere) is the collective term encompassing all weblogs or blogs as a community or social network. Many weblogs are densely interconnected; bloggers read others' blogs, link to them, reference them in their own writing, and post comments on each others' blogs. Because of this, the interconnected blogs have grown their own culture.

[10] 译注:TrackBack是一种网络日志应用工具,它可以让网志作者知道有那些人看到自己的文章后撰写了与之有关的短文。在Movable Type和WordPress软件中,包含有该功能。这种功能通过在网志之间互相“ping”的机制,实现了网 站之间的互相通告;因此,它也可以提供提醒功能。

[11]译注:元上都(Xanadu或Shangdu),位于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1256年),命刘秉忠建 王府于此,1279年灭宋后,改为陪都,作避暑行宫,夏天在这里处理政务。建城时汇集了大批工匠,后扩建历数十载。据考古所得,都城为方形,有外城、内城 和宫城三重,外城周长十七里,城内店铺毗连,宫城面积约北京故宫的一半。

上都广为西方人认识,原因是13世纪马可孛罗于此地获忽必烈觐见,于其《游记》中记载都城生活的奢华:“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 舍内皆涂金,绘重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乐人心目”。18世纪英国诗人柯勒瑞吉阅《游记》后,于其诗篇中赞美: “上都坐忽必烈汗,恢宏皇城乐御邦”(In Xanadu did Kubla Khan, A stately pleasure-dome decree)。后来西方人以"Xanadu"比拟作“世外桃源”。土卫六上的最大亮区俗称为"Xanadu Regio",因没有人知道那里是什么样。

(未完待续)


最后进行编辑的是 GoGo on 2006-一月-16 星期一, pm2:15, 总计第 1 次编辑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GoGo



注册时间: 2006-01-10
帖子: 9

帖子发表于: 2006-一月-12 星期四, pm1:36    发表主题: 3. 数据是下一个Intel Inside 引用并回复

3. 数据是下一个Intel Inside

目前为止的每个重要的互联网应用背后都有一个专门的数据库:Google的网络爬行[1]、Yahoo!的目录(以及网络爬行)、 Amazon的产品数据库、eBay的产品及卖家数据库、MapQuest的地图数据库、Napster的分布式歌曲数据库。如同Hal Varian在去年的一次个人谈话中的观点:“SQL是新的HTML”。 数据库管理是Web 2.0公司的核心能力,如此以来我们也经常称这些应用为“信息件[2]”而不再仅仅是软件。

这实际上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谁拥有这些数据?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能够看到许多通过数据库的控制来控制市场并获得巨大的资金回报的案例。初期被政府所许可的域名注册垄断者Network Solutions (后来被Verisign所购买)就是第一个互联网成功的淘金者。我们曾经讨论过通过软件API控制的商业优势在互联网时代困难重重,然而对于关键数据源 的控制则有所不同,特别是如果这些数据源需要耗巨资创建或者服从通过网络效应而增长的话更是如此。

看一看为MapQuest、maps.yahoo.com、maps.msn.com、或maps.google.com 提供服务的地图所有权吧,你会看到一行字“地图版权NavTeq,TeleAtlas”,在新的卫星图像服务中 有类似的“图像版权Digital Globe”。这些公司投资建立其独特数据库(据报告NavTeq单独投入了7.5亿美元建立其街道地址和方位数据库, Digital Globe花费5亿美元发射其自有卫星以改进官方供应图像)。NavTeq 开始模仿Intel的“Intel Inside”标识:拥有其导航系统的汽车将被标上 “NavTeq Onboard”。数据确实是这些应用的“Intel Inside”,它是那些构建在大量开源软件或易被修改的系统中的唯一源构件。

现在炙手可热的网络地图竞争证明所谓拥有核心数据的应用将最终降低竞争力的理解是多么错误。MapQuest早在1995年就率先创立了网络地图分类,接 着是Yahoo!,然后是Microsoft,最近Google也决定进行这个市场,它们能够轻易地通过授权相同的数据来提供一个竞争应用。

相比而言,Amazon.com的定位如同竞争者Barnesandnoble.com一样,其原始数据库来自ISBN 注册提供商R.R. Bowker,但是MapQuest的区别在于,Amazon无情地增强了这些数据,扩充了出版供应商的数据,如封面图片、内容目录、索引以及样章等。更 为重要的是,他们吸引用户去评论,如此十数年后,对学者、图书管理员及用户而言,是Amazon而非Bowker成了书籍目录的主要来源。Amazon也 介绍其著作标识者ASIN,它符合现存书籍的ISBN 标准,并且创建了不存在书籍的等价命名空间。Amazon有效地“拥抱并扩展”了其数据供应商。

想象一下如果MapQuest已经完成相同的事情,吸引用户去评注地图及方位,去增加一层价值。那么对于那些想仅仅通过授权基本数据市场而进入这一市场的 竞争者而言将变得更加困难。

新近介绍的Google地图提供了应用提供商与其数据供应商竞争的一个鲜活的实验田。Google的轻量级编程模式已经率先创建了众多mashup形式的 增值服务,这些mashup将Google地图与其它互联网方式访问的数据源链接了起来。Paul Rademacher的housingmaps.com联合了Google地图和Craigslist公寓出租及住宅购买数据从而创造了一个交互式住宅搜 索工具,这是类似mashup的优秀案例。

目前,这些mashup大多是黑客所为创新实验,但是企业主们也主动跟进。人们还可以看到,至少Google一类的开发者已经减轻了Navteq的数据源 角色并将自身作为偏爱的中介插入。当数据供应商和和应用供应商都意识到某类数据的重要性且终将成为Web 2.0应用的基石时,我们料想在未来数年内它们之间会发生战争。

竞赛在于谁拥有某类核心数据:位置、身份、公共事件日历、产品标识及命名空间。在多数情形下,主要的花费在于创建数据,如果有单一的数据来源或许有机会造 就Intel Inside模式。其它情况下,胜利属于第一个通过用户聚合到达临界点、并将聚合数据转变为系统服务的公司。

例如,在身份领域,PayPal、Amazon的1-click与其它数百万用户的通信系统,都可能是建立网络范围身份数据库的合法竞争者。(关于此事, Google最近试图用手机号码作为Gmail账户的身份标识,这或许是迈向电话系统的一步。)同时,Sxip等公司已经开始探索使用联邦身份的潜在可 能,寻求提供无缝Web 2.0身份子系统的“分布式1-click”。在日历领域,EVDB 在尝试通过wiki式的参与架构建立世界最大的共享日历。当那些专家评审们还遍寻不到成功之门时,这些领域的标准和解决方案却已经清晰,能够有效地将某类 数据转成可靠的“互联网操作系统”的子系统,这有助于下一代应用。

关于数据不得不再多说一点用户关心的隐私和版权问题。有许多早期的互联网应用中,版权较为宽松。例如Amazon非强制性地主张其网站上发布的任何评论, 人们可以在别处再次发表。然而,当一些公司开始意识到对于数据的控制可能是其核心竞争源时,我们或许会看到对这种控制的加强。

与专有软件的增加导致自由软件的运动类似,我们期待在未来十年中专有数据库的增加也能孕育出自由数据运动。我们能够在类似Wikipedia和 Creative Commons开源数据项目中看到这一趋势的早期征兆,还有象Greasemonkey这样的软件项目中允许用户控制如何将数据显示到自己的电脑上。

[1] 译注:web crawl

[2] 译注:infoware

(未完待续)


最后进行编辑的是 GoGo on 2006-一月-16 星期一, pm2:16, 总计第 1 次编辑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GoGo



注册时间: 2006-01-10
帖子: 9

帖子发表于: 2006-一月-13 星期五, am11:58    发表主题: 4. 软件发布周期的终结 引用并回复

4. 软件发布周期的终结

正如在Google与Netscape的讨论中所指出的,互联网时代的软件的特征之一就是软件作为服务传递,而非工件[1]。这实际上导致了此类公司在商 业模式上的大量根本性改变:

1. 运营必须成为核心竞争力。一个Google或是Yahoo!的产品开发专家必须配备一个日常运营专家。这样基本原则就是将软件从产品转变为服务,如不进行 日常维护软件将停止工作。Google必须不停地进行网络爬行并更新期索引、不断地过滤垃圾链接及其它有碍结果的其它尝试、连续动态地响应亿万次异步用户 的查询,同时还要匹配上下文相关的广告。

Google的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及负载均衡技术可能比其搜索算法更为机密,这绝非偶然。Google与竞争者相比的关键成本优势在于成功地将这些过程自 动化。

在Web 2.0中Perl、Python、 PHP以及新的Ruby等脚本语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也非偶然。Hassan Schroeder,Sun公司的第一位网络管理员称赞Perl是“因特网的传送带”。动态语言(通常被称为脚 本语言,它容易被软件工件[2]时代的软件工程师所轻视)是为系统和网络管理员的工具选择,应用开发者同样可以使用它建立经常变化的动态系统。

2. 用户必须被视为共同开发者, 这基于开源开发实践中的反思(即使软件不以开源协议发布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开源的格言“早发布、常发布”实际 上被演变为更激进的地步“永久beta”,产品开放式开发,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渐进地增加一些新特性。如此以 来你就不用惊奇类似Gmail、Google Maps、Flickr、del.icio.us的服务在数年之内都贴上“Beta”标签。

对用户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以发现他们哪种新特性被使用、如何使用也成为另一个必须的核心竞争力。一位在线服务的主要Web开发者评论到:& ldquo;我们每天在网站的某些部分增加两到三个新特性,如果用户不加理睬,我们就拿掉,如果他们喜欢,就推广到整个网站。”

Cal Henderson,Flickr的开发主管,最近披露他们每半个小时就配置一些新特性。这显然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激进开发模式!然而并非所有的web应用 都以Flickr这样极端的方式开发,几乎都有一个与PC或client-server时代完全不同的开发周期。正因为如此,一位ZDnet的编辑总结说 微软打不倒Google:“微软的商业模式依靠人们每两到三年更新其计算环境。而Google则依靠人们在日常的计算环境中探索新特 性。”

然而微软善于学习并最终赶超竞争对手,这次也不会例外,竞争会要求微软(且会扩展至其它现存的软件公司)转变为截然不同的公司。天生的Web 2.0 公司享有先天优势,因为他们没有旧模式的束缚(以及相应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

[1] 译注:artifact

[2] 译注:Software artifact

(未完待续)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GoGo



注册时间: 2006-01-10
帖子: 9

帖子发表于: 2006-一月-16 星期一, pm2:17    发表主题: 5. 轻量级编程模型 引用并回复

5. 轻量级编程模型

一旦Web服务的思想为人所熟知,大公司就竞相在复杂的Web服务堆栈中为分布式应用创造高度可靠的编程环境。

Web 2.0投资小议

风险投资家Paul Kedrosky 写道:“关键在于找到你对舆论投资的质疑点”。有幸看到每个Web 2.0因素如何在质疑中所起的作用:人们都在强调数据私有化,Flickr/Napster/et al却使它公开。这不仅仅是在质疑令人生厌之处(宠物食品!在线!),而是在于你能够建立的不同寻常之处。Flickr建立了社区,Napster建立了 广泛的收集渠道。

判定一个公司成功的另一方式是它是否放弃了从前认为重要的价值从而去获得那些有助于自由的价值。例如,维基百科[1]放弃了对集中编辑的控制换取了速度和 广度。Napster放弃了“分类”的念头(所有歌曲商家都在卖的)获得了广泛传播。Amazon 放弃了拥有物理店面的念头换取了全世界的服务。Google(一开始就)放弃了大客户换取了80%勿须见面的客户。有些事情非常合气道[2](以彼之力, 还施其身),就是说“你知道,你正确---全世界所有人都完全能够修改这篇文章。你猜怎么着?这对你来说是一个坏消息& rdquo;。

---Nat Torkington

但是和互联网的成功恰好在于它推翻了大部分超文本理论,用简单的实用主义替代理想的设计,RSS因为其简单性或许已经成为唯一广泛部署的Web服务,而复 杂的协作Web服务还没有广为应用。

相似地, Amazon.com已经提供了如下两种形式的web服务:一个附着于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形式的Web服务堆栈,其它在HTTP协议之上简单提供XML数据,有时将这种国量级方法称为REST (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征状态传输)。高级B2B连接(象在Amazon与类似ToysRUs的零售商之间)使用SOAP堆栈,而据Amazon报告其它 95%都使用轻量级REST 服务。

这与其它“有机的”Web服务所追求的简化相类似。Google最近发布的Google地图就是一个恰当的例 子。Google地图的简单AJAX (Javascript与XML) 接口迅速被黑客们所破解并以此将混合数据融入新服务。

地图相关的可用web服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象ESRI 这样的GIS提供商到MapQuest和微软的MapPoint,但是Google地图却因其简单性而在全世界燃起了一把火。与体验任何卖方支持的Web 服务需要双方签定正式合同不同,Google地图的解决途径是让数据起作用,而黑客会立刻发现创造性地重新使用这种数据的方法。

这里有几个重要的训诫:

1. 支持轻量级编程模型,允许系统间的松散耦合。企业赞助的Web服务栈的复杂性被设计用于能够紧密耦合。而在多数情况下这是必要的,许多很有趣的应用真正保 持了松散甚至是脆弱的耦合。Web 2.0的精神与传统IT精神确实大相径庭!
2. 考虑聚合而非协和。简单的Web服务,类似RSS基于REST的web服务是关于对外的联合数据,当它到达连接的另一端时它不控制发生了什么。这种思想是 互联网自身的基本原则,是众所周知的端到端原则的一种反映。
3. 为“可出租[3]”和“可混合[4]”而设计。象原始web、RSS 与AJAX都有雷同: 极低的复用门槛。许多有用的软件实际上是开源的,即便是不开源,也只有少量的知识产权保护。Web浏览器的“查看源代码& rdquo;可选模式使得任何使用者都可能将其复制网页到其它用户的网页中去;RSS的设计使得可以授权用户在需要时查看他/她想看的内容,而不是基于信 息提供者的命令;多数成功的web服务是这些易于转向新方向,有时候甚至连其创造者都不曾想到。在创新性团体所流行的“保留某些权利 ”的词句,有别于典型的“保留所有权利”,是一个有用的路标。

组装创新

经量级商业模型是轻量级编程模型和链接的自然衍生物。Web 2.0的精髓在于易于重用。象housingmaps.com这样的新服务建立在已有的两个服务之上。Housingmaps.com(还)没有一个商业 模型---但是对许多小型服务, Google AdSense(也可能是Amazon的联合费[5],或者二者都是)给出了一个可参照的利润模型。

这些例子提供了窥视另一个关键的web 2.0原则,我们称之为“组装创新”。当有足够的商用构件时,你可以将它们简单地以将新奇的或有效的方式组装, 从而创造价值。这非常类似于PC革命为商用硬件厂商带来许多组装创新的机会,就象Dell这样的公司通过从类似的组装中获得了学问,从而击败了那些以产品 开发创新为商业模型的公司,我们相信Web 2.0将为那些通过无缝集成他人服务而获益的公司提供机会。

[1] 译注:Wikipedia

[2] 译注:日本的一种徒手自卫术,利用对方的力气取胜。

[3] 译注:hackability

[4] 译注:remixability

[5] 译注:associates fees

(未完待续)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GoGo



注册时间: 2006-01-10
帖子: 9

帖子发表于: 2006-一月-17 星期二, pm1:24    发表主题: 6.超越单一设备的软件 引用并回复

6. 超越单一设备的软件

Web 2.0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征是不再局限于PC平台。微软的资深开发者Dave Stutz在离职建议中指出“在单一设备之上编写的有用软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掌握高额利润”。

当然,任何互联网应用都可视作超越单一设备。毕竟,即使最简单的互联网应用至少会涉及两台电脑:一台是Web服务器而另一台则是浏览器主机。并且如同我们 所讨论的,将Web作为平台来开发的思路已经蔓延到了由多台电脑提供服务的组合应用上。

但是,因为在Web 2.0的许多领域,“2.0-ness”不是一个新东西,反而是对Web平台潜力的真正发掘,这个短语给了我们 一个对于新平台如何设计应用和服务于新平台的关键洞察。

到目前为止, iTunes是此原则的最佳示例。这个将从手持设备到大型互联网后台设备之间进行了无缝连接,只是利用PC作为本地缓存和控制站。有许多将互联网内容进入 便携设备的先期的尝试,但iPod/iTunes是第一个从基础设计的跨设备应用。TiVo是另一个不错的例子。

iTunes和TiVo同样展示了许多其它Web 2.0的核心原则。它们从本质上讲不是Web应用,但是却利用了web平台的能力,打造了一个无缝的、几乎透明的基础设施。数据管理最明显是它们提供的心 脏。它们是服务而不是打包应用(尽管在iTunes的案例中,它可以被用作打包应用,只管理用户的本地数据)。而且,无论是TiVo还是iTunes都显 示出了一些使用集体智慧的萌芽,尽管在各自的案例中它们的实验还在争夺IP通道。在iTunes中还只存在有限的分享架构,尽管最近podcasting 的加入充分改变了这一因素。

这就是Web 2.0中的一个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新平台我们将看到一些伟大的变革。当我们的电话和汽车不是消费数据而是报告数据时,还将出现什么样的应用程 序?实时的交通情况监控、快闪暴走族[1]、市民媒体,这些只是新平台能力的少数几个早期信号而已。

[1] 译注:flash mob,源于纽约市,发起人以 e-mail 联络志同道合者,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集合,然后同时做个动作,在持续短暂的时间之后即迅速作鸟兽散。=inexplicable mob

(未完待续)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GoGo



注册时间: 2006-01-10
帖子: 9

帖子发表于: 2006-一月-17 星期二, pm1:25    发表主题: 7. 丰富的用户体验 引用并回复

7. 丰富的用户体验

早在1992年Pei Wei的Viola浏览器中就用web来传递“applets”及其它类型的动态内容。1995年引入的 Java在applet之外附加了框架。JavaScript 及后来的DHTML被作为轻量级方法引入,带来了客户端的编程能力及更丰富的用户体验。几年前,Macromedia煅造了术语“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也曾被Flash竞争者、开源的Laszlo系统所采用)以强调Flash能够带给用户多媒体之外的 GUI风格的应用体验。

然而,直到Google引入Gmail以及接踵而来的Google地图,具备了丰富用户界面及类PC交互的互联网应用,web传递全尺寸应用的潜力才被主 流认可。Google所用的技术集被命名为AJAX,Jesse James Garrett在web设计社团Adaptive Path中发表了一篇精品文章中写道:

"Ajax不是一项技术。它实际上是数项技术,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合起来则是强大新方法。Ajax混合了如下技术:

* 利用XHTML与CSS技术的基于标准的展现;
* 利用Document Object Model技术的动态显示及交互;
* 利用XML与XSLT技术的数据交换及操作;
* 利用XMLHttpRequest技术的数据接收;
* 以及无所不在的JavaScript绑定。

Web 2.0设计模式

在《模式语言》这本书中,Christopher Alexander认为模式是可以简练描述架构问题的解决方案。他写道:“每一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经常发生的问题以及此问题的 核心解决方案,这样你就能够百万次地使用这个方案,而无须每次都重来一遍”。

1. 长尾巴
小型网站是海量互联网内容的组成部分;窄狭环境是互联网应用最可能面临的。因此:将平衡客户自身的服务及算法的数据管理延至整个互联网,到达角落而不仅仅 是停留中心,到达长长的尾部而不只是头部。
2. 数据下一个Intel Inside
应用受数据驱动而增长。因此:为了竞争优势,寻求拥有一种难以复制的数据源。
3. 用户增加价值
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关键竞争优势是让用户在你提供的数据中能够添加自己的数据。因此:软件开发时不要限制你的“参与架构& rdquo;。将你的用户显式或隐式地加入你的应用中以增加价值。
4. 缺省网络效应
只有少数用户会给你的应用添加价值制造麻烦。因此:将聚合用户数据作为他们使用应用的缺省边界效应。
5. 保留某些权利.

知识产权保护限制重用并排除实验。因此:当利益来自集体采纳,而不是私有限制时,确信采纳的门槛要低。遵循既有标准,尽量使用少约束的许可。为& ldquo;可出租”或“可混合”而设计。

6. 永远Beta
当设备和程序被连接到互联网,应用就不再是软件工件,它们开始服务了。因此:不要将新特性打包发布,代之以规律性地将其作为普元用户体验的一部分添加进 来。雇佣你的用户作为实时的测试者,并通过服务手机来获知用户如何使用新特性。
7. 要协作,不要控制
Web 2.0应用建立了一个协作的数据服务网络。因此:提供web服务接口与内容联合,并重用其它的数据服务。支持经量级编程模型以便允许系统的松散耦合。
8. 超越单一设备的软件
PC不再是互联网应用的唯一接入设备,限于单一设备的应用能提供的价值微不足道。因此:将你的应用设计为跨越手持设备、PC以及互联网服务器的集成服务。
(未完待续)


最后进行编辑的是 GoGo on 2006-一月-17 星期二, pm1:27, 总计第 1 次编辑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GoGo



注册时间: 2006-01-10
帖子: 9

帖子发表于: 2006-一月-17 星期二, pm1:26    发表主题: Web 2.0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引用并回复

Web 2.0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在探索上述的7个原则的过程中,我们突出强调了web 2.0的一些原则性特点。我们所举的每一个例子都证明了一个或多个这些关键原则,但是也难免挂有所遗漏。作为结尾,下面总结出我们所相信的web 2.0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服务而非打包软件,具有事半功倍的可扩展性
* 控制独特而难以复制的数据源,使用者越多越丰富
* 信任用户作为合作开发者
* 借力于集体智慧
* 通过客户自服务来平衡长尾效应
* 超越单一设备层次的软件
* l 轻量级的用户界面、开发模式与商业模式

下一次再有公司宣称它是“Web 2.0”,就用上面的列表作为测验的特性,得分越高就越名符其实。可是要记住一点:在一个领域做到优秀比所有的七个领域都沾点边更有 说服力。

Tim O'Reilly
O’Reilly Media, Inc., [email protected]
总裁及CEO

版权 © 2005 O'Reilly Media, Inc.
(全文完)